最近网上冲浪发生的大事件太多了,把国家整治互联网的各个事情拉出来甚至可以整合出一篇爽文合集。
未成年人上网受限,严管以饭圈为首的各个圈子,禁止明星选秀节目……
但其中有一条关于网络用语的新闻,听上去令人颇为不解,甚至可以说有点魔幻:百度贴吧不再屏蔽违禁词——“傻逼”。
事情的起因就如新闻所言,百度贴吧为了响应新华社关于污名化“伞兵”一词的文章将“傻逼”一词给放出来了,可是仔细一想,这两件事好像并没有什么直接的逻辑关系。
不仅没有直接关系,还有被冲的风险,比如联系到此前国家禁止“娘炮”审美观的形成,互联网上出现的这种观点:
百度贴吧为什么要如此多此一举,直接像其他互联网平台一样将伞兵列入敏感词库不好吗?此前像是yyds这样的词语央媒也经常在使用,可是为什么近期突然对伞兵下手?
要回答甚至解释清楚这些问题,或许要从“语言污染”这个角度来聊聊当下互联网网民们最爱使用的各种梗开始。
用动画梗来创作的动画
中国的互联网语言文字运用,有两大奇观,一个是字母缩写,另一个是谐音梗。
前者一般只在固定圈子里使用像暗号故而抛开不谈,后者则经梗文化和破圈层的传播,活跃在中国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随便例举几个,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司马的“芜湖”起飞,“肉蛋葱鸡”,就是标准的谐音梗。
“芜湖”一梗最先由来于英雄联盟主播炫神的口头禅“呜呼”,而由于他的粉丝和主播芜湖大司马有一定的交集,被粉丝谐音为“芜湖”。
当然了,早期贴吧就出现了“飞蝗芜湖”通“非黄勿护”的谐音用法,指小吧不要误删帖。类似的因为谐音+梗而遭殃的地名还有因网络用语“绷不住了”而谐音出“蚌埠住了”的蚌埠;因互联网平权运动而被谐音“平泉”的城市平泉……
在使用这些谐音梗的时候,绝大部分人并不会意识到芜湖是一座气候宜人的通商口岸,也不会意识到蚌埠是一座由珍珠起家的码头转型工业城市,平泉是有着美味羊汤养育了一方人杰的美丽土地。
梗是信息浓缩的精华,但这些信息的存在本身对不熟悉这些城市的人来说,就是对城市的信息挤压,像这样本身的信息被梗而挤压的城市例子,更狠的就是曹县。
在互联网娱乐狂欢而造就的梗中,曹县成为了宇宙的中心,在曹县买十斤牛肉九斤都是牛逼,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城市不过是曹县四环罢了。
即便互联网上有曹县人表达过,真实的曹县根本就不是那样,在这样的梗中听起来就像是嘲讽曹县一般,但用这样的梗狂欢的人群根本就不会理会这样的声音。
实拍曹县
诚然,在越来越忙碌的当下,使用梗来进行高效的交流是互联网时代必然的选择,但像是这样被梗挤压了原有的含义的词语,只会越来越多,而对于原有意义的挤压与取代,是“语言污染”的第一步。
那么用梗来对话和交流,有什么害处?
在之前王思聪“想你的夜”那个大瓜中,就曾有人表达出“舔狗”这种娱乐化表达的梗词语,忽视了王思聪和孙一宁双方身份权利的不对等,并且消解了性别暴力的严肃性。
互联网善于创造新的词汇,而这些词汇都有这样的特征:它们简单易懂,符号化便于记忆,即便是第一次见到的人都能够迅速理解,但他们所要概括的对象却是人或是社会这样复杂的客体。
舔狗,只要某一方向另一方示好,求而不得,那便是舔狗;渣,只要做出了伦理道德上不被认同的事情,那便是渣;带节奏,只要看到并发表了想法,那就是带节奏。
就连这次被贴吧放出的“傻逼”一词,在贴吧上也有这么一个名梗:用“傻逼”两个字就能总结的事,我为什么要用一堆话跟你多哔哔?
这些词语看起来非常正确,但并没有表达足够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导致了语言丰富性的丧失,况且,人们真的有做好在互联网时代和成千上万的陌生人打交道的准备吗?
包容他人不同观点的胸怀,与他人共情的心理,还有每日三省吾身主动反思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自觉,缺少一个都会使得理智的对话难以进行,而公共空间中理智的对话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这样的流程:分析事实、提炼观点、为观点辩护寻求认同……
想想就会觉得非常困难吧,只要说一句话“带节奏”“歪屁股”和“夹带私货”这样的帽子就扣上来了,甚至“扣帽子”本身也是空洞且非黑即白的,也会阻碍正常的语言实践,而扣别人帽子的人极难去思考这些。
而这就是当下互联网环境“语言污染”真正恐怖的地方。
空气的污染是可见的,语言的污染并不可见却处处体现
如果使用的梗是无害的还好,但如果使用的梗是狭隘且空洞的话,词语本身的意义就会让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对话变得难以进行,又将基于身份、态度和立场的互相诘问变成了唯一的对话方式。
人类是在不同的思考维度间不断摇摆的生物,却在语言的空洞中被消解了一切个性化的含义,只剩下简单且立场化的是或不是,并开始影响我们思考的能力,剥夺了我们阅读理解和精确表达的能力。
要解决“语言污染”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
讨论语言是否需要保卫这件事情听起来有些可笑,在这个娱乐至死,意义被消解和解构,只剩下节奏和吃瓜的世界中追求一套精准却复杂的语言体系则听起来像是无用功。
在当下的语言体系中,语言越来越精简,使用梗来做交流是时代的大潮流,但梗本身更多的被使用在亚文化圈层中,比如源自饭圈的“带节奏”、“控评”,源自抽象圈子的emoji对话,源自手游圈子的“XX卫兵”“魔怔人”……
这些梗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信息表达,大多都用于维系小范围的圈层联系,但当大众接受和效仿之后,梗本身干瘪的意义和背后对于交流的不屑,才变成了“语言污染”的真凶。
《罗生门》,“如果人们不互相信任,世界又和地狱有何区别?”
必须要承认的是,整治语言污染,已经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参与的社会工程,只有个人的努力和时代的进程相结合,才能开始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语言污染这个随时都会发生的问题甚至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未来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
回到百度贴吧把“傻逼”一词放出禁词库,如果要讲这件事有什么好处,那条微博下的回复能够找出来一堆。
但比起这些好处,还有些更贴近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说到底,对于个人而言如何去对抗这些语言污染无非就三个词语。
逻辑思考,与人为善,好好说话。
真正要在去践行这些,意味着要在精神世界中将自己从舒适区里剥离出来,去压抑自己的放纵欲望,直面他人或许并不在同一个层次的逻辑能力和毫无保留的恶意,仿佛就像是和这个世界背道而驰,像个“傻逼”一般。
可当个“傻逼”又有什么不好呢?这个世界的变革就是从每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而当逆境到来,更有无数人选择迎难而上。
语言和行动一样,也是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的位置的重要标识,从来也没有人要禁止玩梗,要禁止玩的是低俗污名化或者毫无意义的烂梗。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用逻辑思考和言行守护语言的生命力,就是对自己和社会最好的负责。
毕竟,行使骂人的权利和守护别人用准确的语言去骂人的权利,显然是后者要更酷一些。
文本作者:情报姬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