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武德】世间竟有两全人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
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成名都离不开其背后家族的支持和帮助。所谓出身名门,无论是其幼时的教育培养还是成年后的人脉仕途,都是寒门所不能比的,杜预便是如此。杜预出身京兆杜氏,杜氏一脉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其与其子杜延年分别著成的《大周律》和《小周律》,被两汉律学家奉为圭臬。汉朝时,坊间就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以此来称赞京兆韦氏和杜氏。唐朝开国元勋杜如晦,诗圣杜甫皆出自杜氏。杜预祖父杜畿,曹魏时官至尚书仆射,其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可以说,杜预妥妥的官三代。
其父与宣帝不相能,遂以幽死,故预久不得调。
——《晋书》
杜预父亲杜恕是个性情秉直的人,司马懿cuan(通“篡”)权执政期间,杜恕看不起朝中权贵的作风,也不愿为司马懿效劳,所以也一直被司马懿及朝臣所排斥,一直也没得到什么任用。这造成了什么后果呢?正所谓家族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直接导致了作为杜恕儿子的杜预也没办法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不过杜预虽然因为父亲的原因一直没能做官,倒也不是终日无所事事,而且潜心研究律法,水利,儒家经典等。
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将丰乐亭侯。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当权。而朝中众臣对于司马昭的上位极为不满,而司马昭也需要一批有才干的人来为自己效劳,稳定局面。此时,杜预的才华就显露出来了,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司马昭的青睐。不仅恢复了他父亲的爵位,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杜预,从此杜预不仅正式步入仕途,而且成为了司马氏一族的姻亲。
当时发生了一件插曲,杜预因不赞成出兵攻打胡虏而得罪了石鉴,而遭其构陷,被褫夺了爵位。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杜预所预料的那样,因此杜预的才华被朝臣们所认可。
这算是一次初露锋芒,虽然过程比较波折,杜预也受到了委屈,但最后能还以清白。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直接地证明了杜预独到的眼光和军事才华。才华得以显现,让以司马昭为首的统治集团能够委以重任,这也为杜预日后的大有作为埋下伏笔。
元皇后梓宫将迁于峻阳陵。旧制,既葬帝及群臣即服除尚书奏皇太子亦宜释服预议皇太子宜复古典以谅問终制从之。
这段只是个小故事,杜预提议皇太子为元皇后守孝三年。这件事情体现了杜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包括他自嘲自己是个“左传癖”,都体现了他是个儒家思想的拥护者。
预以时历差舛,不应晷度,奏上《二元乾度历》,行于世。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曰∶“舟为梁,则河桥之谓也。”及桥成,帝从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对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得施其微巧。”
如果说上面提议守孝是思想方面的体现的话,那么这两件事则是其工程应用方面应用的直接体现。杜预发现了时历的错漏,并修改之。不顾群臣反对,提议于富平津建桥,并得到了司马昭的支持。这两件事体现了杜预在天文历法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才华。
预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勤于讲武,修立泮宫,江汉怀德,化被万里。
居安思危,教育为上,大力提倡兴建学校。杜预的这套教育为本的思想不也正是当代最重要的治国思想之一吗?这也是其在治国领域的建树和贡献。
攻破山夷,错置屯营,分据要害之地,以固维持之势。又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溃清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
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预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
边防不能忽视,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这些措施的提倡和施行,是他在边防和民生水利领域的思想和建树。且其亲力亲为,凡事必以细察细究,很少发生错漏。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老实说,我已经被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了,世间真有这么完美的人吗?这也太优秀了!)
其被民众尊为“杜父”,可见杜预此时已经得到了百姓的认可,这是从侧面反映了杜预的才华以及为国家百姓所做的巨大贡献。
与车骑将军贾充等定律令,既成,预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也。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例直易见,禁简难犯。易见则人知所避,难犯则几于刑厝。刑之本在于简直,故必审名分。审名分者,必忍小理。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也。今所注皆纲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使用之者执名例以审趣舍,伸绳墨之直,去析薪之理也。”诏班于天下。
杜预一生中的闪光点很多,其中修订《晋律》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事例。杜预受命与贾充等人修订晋律,并与张斐为其注解。以绳墨喻之,指明律法并非是追求至纯至理,而应当简洁明了,让百姓容易理解效仿。因此他的《晋律》也被后世称赞“实曰轻平,称为简易。”对后市的法律影响很深。(科普一下:《晋律》因为颁布于泰始年间,因此又叫《泰始律》,又因为注解与律文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而注解为杜预与张斐一同完成,故该律也称为《张杜律》。)《晋律》不仅是律法界的一颗明珠更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
当初曹魏大军南伐蜀,兵分两路,分别由魏国大将钟会和邓艾率领,其中杜预是作为钟会军中的军事身份前去的。邓艾兵行险招,偷渡阴平,直接导致后主刘禅投降。而终会缺与姜维密谋矫诏,企图在荆州一代割据一方。虽然后来终会死于乱军之中,但是跟随钟会的大多数幕僚也都被钟会杀死,而杜预却能凭借聪明才智躲过了此劫,顺利回到朝中。虽然史书对于此次战役中杜预的描述少之又少,但其作为灭蜀的胜利者凯旋,其本身就极具功勋。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
要说杜预一生中最耀眼的光辉,便是他作为大军统帅,灭了吴国。司马昭掌权时,就提出要伐吴,不过朝堂之上多是反对之声。其中只有三人支持文帝伐吴,分别是羊祜,张华和杜预。根据后来的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三人是有远见卓识的。不过这件事因为反对之声不停而作罢。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即位,他废除了魏国皇帝,建立了晋朝,并派遣羊祜攻打吴国。然而羊祜的进攻遭到了吴国名将陆抗的顽强抵抗。(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陵之战。)后羊祜与陆抗达成和平外交的协议,成就了羊陆之交的美谈。
但此时还没完,虽然一时灭不了吴国,但是不可能打消灭吴的念头。公元274年,陆抗去世,吴国再无猛将可守,伐吴时机已经到来。可是羊祜却在伐吴途中去世。司马炎接受羊祜临终举荐,任命杜预为伐吴统帅。
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这两段都是关于作战时机的决策上的描述。这两段里,杜预都一反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