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故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每一段。
——爱莉希雅
因此,我还想谈谈反派们,谈谈这些不幸的遗憾。
她们是在故事中走向了反面的、不那么幸运的孩子。
但这不意味着她们只是恶的面谱,而未曾有过美好之心。
她们同样在这个故事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与痕迹。
因此这一篇,也是对她们的送别。
UID:152325977
一、侵蚀之律者第一个与我们告别的是侵蚀之律者,一个被生命本能压垮了美好之心的孩子。
背负使命,追寻美好,却在生命的歧途上越行越远。于命运上,侵蚀之律者是一个“侵蚀文明的凯文”:
(1)相同人格1、外倾情感:强项,强大的职责心,即背负
2、内倾感觉:保护模式/成长形态,于凯文是崩落,于蚀律是拥抱
3、外倾直觉:强势弱点,易受环境与他人影响,并且无法放任同类不管
4、内倾思考:遥远渴望,如何选择
(2)相同背负凯文背负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而侵蚀之律者背负着延续“备份文明”的使命。
面对无法两全的局面,凯文曾问爱莉希雅:
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你会选择「少数」还是「多数」?
而侵蚀之律者在无法两全中同样如此发问——向爱莉希雅:
万众的理想与生命融为一体,此即「圣痕计划」。
也是,“褪色妖精小姐”的诞生——为了崭新的世界。
这个为我们所厌弃的“赝品”,却是整个侵蚀文明在命运的裹挟之中,押上文明的一切,为了延续与美好做出的唯一选择。
2、生命的苦难但我们都知道,侵蚀之律者最终成为了彻底的敌人,为什么?
(1)水的爱因为侵蚀文明就像水一样,拥抱是它们互相之间团结力量、追逐美好的形式。
但当她选择了拥抱英桀,她便淹死了一个人类——她的拥抱,于数据体名为侵蚀。
如果说侵蚀比圣痕计划还是要好上一点,那这一处矛盾则无法回避:
①侵蚀之律者背负的是侵蚀文明的全部。
②而英桀们背负的人类文明在外面的世界。
——在外面的世界,人类有后继者和未来,而侵蚀之律者没有。那么,人类没理由把危险的侵蚀之律者放出去。
(3)彻底转变最终,当梅比乌斯统御的同类向她发起攻击,她彻底崩溃了。
华并不能给她关于爱莉希雅的答案,也因此从这一刻起:
她不再能成为爱莉希雅了。从这一刻起,她就只为「自己」的存亡而战,而不再有美好的追求。
——她放弃了追寻名为爱莉希雅的「美好」的真心,而只保有一副爱莉希雅的皮囊。
3、如果归根结底,侵蚀之律者从最初的美好之心到最后成为彻底的敌人,有着一个根本原因:
她没有人类的躯体,无法与人类共情,也不被人类的文明认可为人类。倘若有,那么所谓侵蚀,究其本质,也无非只是一个拥抱。
(在告别之际,她的愿望已然得到了琪亚娜的回答——什么事物值得永远存在?)
(但那终究不会属于非人的自己,因此只剩落寞)
最初选择变成这个样子,真的只是因为……我觉得你很「漂亮」。二、奥托第二个与我们告别的是天命前任主教,奥托。当然,他不是个孩子,也早已许多人熟知。
因此,就略过吧。
毕竟,比起那些抱憾的人们,他已经亲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第三个与我们告别的是千人之律者,一群被现实冷漠蒙蔽了相信之心的孩子——我仍愿意将它们称作孩子。
蒙受恶意,妥协现实,最终选择了同流合污、以牙还牙。恰如侵蚀之律者成长的养分是数据,千人之律者需要核心的承担者背负代价,因而其养分便是人类心中的恶意。
但相较于侵蚀之律者的“圣痕计划”,千人律者的支配剧场显然就要片面得多——只能代表人心中的恶意,而不能代表人的全部。
因而其存在形式或许可以被称作:恶意的集群。
2、平凡的苦难但我想谈的并不是所谓乌合之众有多可恶、多恐怖。
我想谈的是:恶意的来源有多平凡。
在主线的人偶档案里,记录了十二个人偶宿主的相关经历,这里整理出他们的痛苦来源:
1、约翰·多伊:感觉自己可有可无。
2、布伦达·吉尔:疑似感到生活无趣,具体不详。
3、米拉·里默:恐惧未知。
4、格林·伯德:深陷负面情绪,具体不详。
5、杰瑞·巴伯拉:对喜剧诀窍的追求。
6、劳拉·斯图尔特:感到被公司排挤。
7、格雷·吉姆:被甲方折磨。
8、海伦·丽贝卡:身边人偏爱姐姐。
9、莉莉·皮科尔:感到孤独。
10、霍易斯·黑根:研究课题不被理解。
11、简云:被他人甚至父亲冷遇。
12、向晴书:父母带来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想想我们的生活吧,这些平凡苦难中的许多,确实可以压垮一个人。
3、恶的以牙还牙千人之律者不是恶意本身,而是对恶意的同态复仇。他们不相信世界的恶意能被改变,所以干脆想摧毁丑恶的世界。
世界如何待他们以恶,他们就如何还世界以恶——通过负面情绪、通过讥讽与冷落、通过人际关系、通过“乌合之众”、通过暴力的摧毁。
诞生千人律者的土壤,才是真正的恶意所在。(在告别之际,她的愿望也得到了回答——什么力量才能战胜世界的恶意?)
(这世界上有更好的选择,即便不属于自己,她也感到高兴)
真羡慕你们啊……四、空之律者第四个与我们告别的是空之律者,一个被残酷命运推向了敌对的孩子。
铭记仇恨,寻求力量,不折不扣的现实之人。这位我们已经太熟悉了,不是么?
那么就和被略过的奥托主教一样,我就不过多介绍了。
总之,她是西琳渴望力量与复仇的愿望的化身。
秉承的,是残酷的成人逻辑——
胜者留下,败者消失,就是这样的规则,我没有什么异议。她只认可力量,无关道路。
(在告别之际,她也见证了琪亚娜的答案)
(无关何种选择,用结果说话,这就是成人的逻辑)
做得不错。五、结语如果沉迷反派被战胜的表象,而非正视反派诞生的根源,那我们恰恰在与美好背道而驰。
归根结底,她们之所以是遗憾,是因为她们并非恶意本身,而是恶意的结果。
她们中有许多,本也有一颗向往美好、或者对抗苦难的心。只是最终被本能、生活、过往压垮了相信的信念和抗争的意志,才无可回旋地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
而这些导致她们走向对立面的又都是些多么沉重的事物啊,作为“反派”的她们所经历的那些谬误与苦难在旁观者看来或许是如此不值一提,但那就是她们的几乎全部了。
——最被轻描淡写的事物,却也是最深的伤害,因为贯彻生命的它们总是无处不在。
在通往美好世界的旅程中,在「多数」与「少数」的抉择里,她们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部分。
但正如爱莉所说,面对牺牲时的软弱心绪也提醒着我们是在为何而战。
今时今日对于这些孩子们的送别,也是为了提醒我们:战斗的胜利不是美好世界的全部,守护住了那些美好的心灵才是。
今日送别你们,也是为了今后要尽可能避免再有如此不幸的孩子因世界的恶意诞生。
你们是在旅途中必须要战胜的敌人,也是错过了挽救机会的遗憾。
在故事的最后,你们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可爱的一面。转载自 无人问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