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关羽战死 是三国的完结还是三国的开始

三国志·战略版-新赛季开启 3524万人下载 3G

公元219年的12月,很多人心中的三国就完结在这个冬天。当关羽与曹操在襄樊前线陷入焦灼时,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公安、江陵,进而横扫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十二月,关羽被俘杀于临沮。这年冬天,蜀汉失去了荆州,刘备失去了二弟,读者失去了一位忠义勇武的关二爷;而孙权得到了什么呢?

三国志战略版

,赞63

孙权通过背刺扼杀了盟友刘备进取中原的机会,自己抢占赛道却因为军事无能终身无法突破荆州防线,导致当时原本有机会反扑曹操的孙刘联盟彻底破灭,局势进入三家分立的胶着状态。

但是,推动棋局的手从来不止一只。如果我们对从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期间的曹、刘、孙三方行动进行宏观观察时,就会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孙权的选择不过是曹、刘、孙三方的合力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与许多人心中“三国的完结”相反,在三弟眼里,这一事件是真正的“三国鼎立”的开端。

今天咱们来捋一捋,这盘注定要陷入“三国鼎立”胶着状态的棋局,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曹操:转攻为守,先孙后刘

如果要追溯孙刘联盟破灭的根本原因,就不得不从两家的共同敌人——曹操说起。孙刘联盟的坚固程度,与这个共同敌人的威胁程度几乎是成正比的。而赤壁之战后的曹操,显然不再具备战前对孙刘两家的威胁能力,尽管他一边嘴硬地为赤壁之败找补,但另一边又很清醒地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方针——转攻为守,稳定北方

赤壁一败后,曹操虽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北方由于长年混战,国力消耗严重,此时和孙刘在资源上的差距还不明显。曹操认识到:消灭孙、刘不可奢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应当经营广袤的北方地区,休养生息、厚积薄发,用时间换空间。只要稳住基本盘,待北方元气恢复,仍能以强大的资源优势压服孙刘。简单来说就是,我抱着个10升水桶,你俩一人一瓶农夫山泉,等我装满我的桶,你怎么跟我过泼水节?所以曹操现在最需要的,是平平安安的装满这个水桶,因此需要铲除“内忧外患”。

对“北境之王”来说,雍、凉、汉中等地和他表面君臣的割据军阀就是内忧。因此,他消灭韩遂、马超,逼降张鲁,讲究的就是一个赶尽杀绝,斩草除根。

在平定韩马之后,曹操可以专心解决外患了。通过留驻外军,曹操建立了三大边防战区,荆州战区、扬州战区和雍州战区。他本人常年坐镇扬州战区,对线东吴。

之所以确定“先孙后刘”的顺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从实力上看,赤壁之战后的孙权相比刘备显然威胁更大;从地缘上看,堪称梦魇的荆州战场仍是孙刘共同利益所在,对荆州下手难保不会再来一次赤壁之战;而扬州防线,孙权则不可能允许刘备介入。

曹操从赤壁之战后到去世前,亲自指挥的主要军事行动有八次,其中在合肥与濡须口指挥的针对孙权的军事行动就有四次。但观诸行动,则充分体现了什么是以攻为守。比如其曾四越巢湖,但都只是清理孙权的江北据点,并无南下进取的之意。实际上,在东线的行动主要是为了给江东方面制造军事压力,打消孙权越过合肥的念头。

至于对刘备,我愿简单概括为一个"忍“字,双方在争夺汉中时明显的态度差异就是一个明证。取汉中在刘备的议程里是头等大事,但在曹操的议程里,则是排到十八线开外的琐事。

在军事保守的另一面,曹操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他在忙着“坚壁清野”

通过在三大边防战区大规模内迁民众,收缩防线,到建安220年,曹操终于构筑起一条横贯徐扬江淮平原、荆州江北平原、雍州南界秦岭和陇南山地的荒僻无人带,扼守住合肥、襄阳、祁山、陈仓等军事战略重镇。

但曹操的谋划真正起到了作用。其晚年自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实际就是想通过修养生息把一统天下重任交给后继者“武王”。这使孙、刘后来陷入极端被动的境地,正如诸葛亮所说:“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实不可得……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然而,这个谋划的效果要需要数十年的经营才能显现。但在当时,曹操“先孙后刘”的战略部署使刘备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刘备:我的顺风局,死咬曹操

刘备迎来了创业以来最好的历史窗口期:最强大的曹操在这个阶段对他选择了战略放弃,另一巨头孙权则是自己的盟友兼大舅哥。打了这么多年窝囊仗,他终于看到顺风局了,因此,“进取扩张”成为他在这个阶段战略方针的关键词

无论从口头还是行动上,刘备一直都非常明确的将曹操作为首要战略目标,从政治上看,只有以曹操为首要目标才能体现其政权的政治合法性;从军事上看,曹操势力仍然强大,如果转向与孙权内耗,则会给曹操可乘之机,在无法统一南方的情况下,和孙权共抗曹操才是最佳选择。

在实施路径上,赤壁之战后,刘备始终坚持《隆中对》先跨有荆益,再由汉中、襄樊两路出兵,北进中原的蓝图。这个路径的高明之处在于汉中-长安方向和襄樊-宛洛方向的动作并不只是单纯的军事牵制,使对手顾此失彼;更能使汉中与荆州连成一片,对曹操统治区的政治中心长安-许都-洛阳形成军事地理上的C字包围圈,切断豫州、关中与青、冀之间的联系,再以荆、益的后勤支撑逐步向中心推进。更重要的是,这个蓝图还能适应版本更新,对曹操通过构筑边境无人区、扼守重镇以实现长期发展的既定方针也是一个可行的破解之法。

因此,根据这个规划蓝图,在瓜分荆州后,刘备一面堵住孙权西进之路,一面占据益州。经过一年的稳定期,刘备立刻将矛头对准了下一个战略目标:汉中。对他来说,汉中兼具攻、防两个面向战略意义,在防守上,川汉互保的防御体系是保卫益州安全的的关键所在;在进攻上,汉中又是《隆中对》中“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兵家衢地。

因此,当听说曹操南征张鲁,汉中这块宝贝疙瘩朝不保夕时,哪怕孙刘在荆州已经发生军事摩擦,刘备也选择立刻与孙权达成荆州利益再分配的共识,对曹操发动汉中争夺战。

命运女神再次眷顾了刘备,在曹操的部署中,汉中只是压制刘备的桥头堡,孙权才是其首要战略目标。因此,在夏侯渊失利后,曹操经过一番审时度势,丢下“鸡肋”之喻后就放弃了汉中,还军扼守陈仓。此时,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进攻部署中“跨有荆益,身出秦川”的两大战略准备。

在刘备占据汉中之后,荆州方向的关羽立刻发动了襄樊战役,这实际是对《隆中对》“两路出兵”战略的一种初体验。襄樊防御体系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其确实易守难攻;另一方面也因为自襄樊北上南下的很大一片区域都没有什么重量级的军事重镇。

由于曹操内迁居民的政策和曹氏铁腕镇压的传统艺能,南阳盆地大量出现叛乱和南逃事件。关羽发兵前夕,曹仁刚刚平定宛城侯音之乱,守备力量相当匮乏。因此,在关羽包围樊城之后,曹操不得不调于禁增援曹仁,此举成功为关羽献上“水淹七军”的历史名场面。之后,南阳郡腹地梁县、郏县、陆浑的反曹势力纷纷响应关羽,梁县、郏县到许昌,陆浑到洛阳基本是顺风次日达的概念,一旦关羽越过襄樊,这次原本作为“以向宛洛”准备工作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就直接拿下宛城、洛阳了。

关羽的军事行动果然给曹操的既定部署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耗费大量精力在襄樊与关羽会战不符合“先孙后刘”的规划,甚至可能重蹈汉中之战的覆辙;另一方面,放弃襄阳,就等于把许都、洛阳暴露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下;难道,真的只能迁都了?

不得不承认,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几个时刻因为扭转了后来所有局势的发展而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游戏中,这就是所谓的“关键事件”,可惜曹操看不到他自己正身处在怎样一个分支路线上,更看不到他的对手关羽其实也站在一个关键事件节点上:就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与曹仁在樊城对峙时,刘备集团的“忠实盟友”孙权出手了。

孙权:地盘如手足,盟友如衣服

当初的孙刘联盟,好比孙刘两家就荆州业务成立的合资公司,这家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当初大家怀有共同战略目标:占荆州;又有共同的敌人:曹操

赤壁之战后,荆州已经完成了利益分配,曹操也大败而回。此时,作为CEO的孙权需要考虑的是这个联盟是否有可持续性了。但当这个问题被提上议程时,孙权发现,这联盟,味道不对啊!

联盟之后,刘备独占益州、汉中,曹操对他都退让三分,成为三方势力中的大黑马;自己这边呢,和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纠缠不清,周瑜出兵益州的方略被刘备堵路,“榻上策”横贯长江以图北进战略基本泡汤;共同的敌人呢?曹操现在就TM练我一人儿,怎么对汉中唯唯诺诺,对合肥就重拳出击呢?

实际上,为了适应局势变化,孙权确实对当初“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渐规巴蜀”的规划做过调整,即:出兵淮南,突破合肥,由徐州北上以图中原。一方面淮南距离他的根据地太湖平原更近,另一方面,自淮南进攻中原有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由濡须口经巢湖转至肥水入淮河后,可由五条河道北进中原,这对长于水战,依靠船只运输的孙权集团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然而,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孙权六次亲征合肥,都在曹操的重点防御下无功而返,由徐州的北上的计划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谓看不得兄弟苦,更看不得兄弟开路虎,这个联盟对刘备来说全是好处,对自己来说等同坐以待毙。于是孙权决定不能坐着了,他要伺机而动。

对孙权来说,襄樊之战正是这样一个机会,一个打破目前战略被动局面的机会。在关羽打败于禁后不久,曹操深陷迁都难题之中时,司马懿站出来说了一番关键的话。他认为,关羽在襄阳的胜利借助了极端天气,而极端天气是不可复制的,何况曹仁现在也未溃败,襄阳与汉中情况不同,不用使多大力气也可以守得住,何况我们还有盟友。

“盟友?什么盟友?”

“当然是孙权了”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躡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于是,曹操一面联系孙权,一面派宛城徐晃先行增援,又渐次调动关中殷署、朱盖部五万人,合肥夏侯惇、张良二十六军,准备与关羽决战。

这一部署给关羽带来了兵员与后勤的双重压力,于是关羽调动原本防备江东的荆州备兵助战,又擅自强取了孙权湘关米仓。

忆往昔,刘备堵了进取益州之路,江东却承受了曹操的主要火力;看今朝,关羽在荆州节节胜利,纵兵抢粮,若刘备真的吞并曹操,江东该如何自处?一面是坚如铁石合肥防线,一面是门户大开的荆州腹地,孙权说:“或许,再来一次联盟?”不过,这一次是孙曹联手

于是,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占据了公安、江陵。在曹操集中火力学说的打击下,关羽果然在襄樊受挫,又听闻江陵有失,无奈南撤,最终被俘杀。在这场合资中,孙权不仅撤了资,还把友商那部分股份一起卷跑了。

如果历史有如果

选择与代价从来是一对双生子。

曹操选择了以时间换空间,他内迁居民,坚守襄阳,离间孙刘,休养生息,将许、洛统治中心锁进保险柜。于是他只能将统一天下的宏愿交给后来人,哪怕后来者已经不是曹氏血脉。

刘备选择了北伐,他必须走完“两路出兵”战略规划,取代刘璋、争夺汉中,北上襄樊。于是他既享受着屡战屡胜的愉悦,也必须承受关羽战死,荆州失守的惊雷。

孙权选择了荆州,这是他继承基业以来寤寐思服的宝地,横贯长江战略的核心地带。于是他彻底毁灭了孙刘联合的可能性,以往南方向北方的有机战略联动,成了孙、刘各自为战。

自此以后,三方都意识到,无论哪一家势力做大,都会受到其他两家的合力反击,这使得三方最终都进入了互相防备的战略相持阶段,这就是“三国鼎立”时代的开启。它的出现是三方势力战略抉择共同合力的结果。

我们回望历史时,总免不了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结局扼腕叹息。但正如黑格尔所说:“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都具有一种个别的情况,使他的举动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来考虑,自己来决定”。

站在那个时代棋局上的三方势力,已经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合理的选择。但置身棋盘外的人,却总忍不住去幻想——假如历史有“如果”呢?

如果东吴放弃背刺而是兵进合肥,如果曹魏没有因叛乱四起而兵败襄樊,如果蜀汉成功实现两路出兵直指洛阳……如果给你一个亲自置身于棋盘的机会,你能否改写三国的格局?

全新剧本《襄樊之战》现已上线,不同于过往的单一霸业结局,魏蜀吴三大阵营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结局分支,收复荆州、复兴汉室、一统天下,要如何改写历史走向,全由你定夺。这一局三方棋盘,你要如何落子呢?


文本作者:浩浩瀚瀚_

文本转载自官方,侵权请联系删除

623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