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劭字子将,与堂兄许靖共创“月旦评”,即每月初举办的人、物品鉴与时事讨论活动。“月旦评”最初仅在汝南文人间流行,后成为天下士人所瞩目的、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潮流大会,盛极一时。
“月旦评”往往以简短工整的评语、诙谐幽默的风格,对乡党杰青、天下英豪进行融汇褒贬的评价,极富远见的锐评闻名十三州。“月旦评”的形成与发展,是东汉末年政治和文化的具象化表达。
汝南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同时又重视教育,可以说人杰地灵,是个天然的文化圣地。“汝颍多奇士”,经学大师戴凭(光武时期解经不穷无敌手)、“字圣”许慎(著有《说文解字》,中国首部字典)等均出自这里,好学之风源远流长。
直至东汉末年,“党锢之祸”的核心成员陈蕃、范滂等也来自汝南,更别提“四世三公”的袁家,权倾朝野的何家以及许劭自身所在的许家了。桓灵年间宦官乱政,士人多赋闲自乐,整个阶层既无上升渠道,便索性抛却经辩,转而针砭时弊,有了清谈之心。
虽被诟病“高”而“虚”,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月旦评”能够不畏权势置论臧否、威慑豪强提拔布衣,种种已是不易。士人阶层有“张口”的机会,通过对德行这一评价的赋能,使得骚人雅客们重新拥有了对政治领域的影响力。
“月旦评”在背景、能力两项因素外,又建立起德行这一评价标准。这既符合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度,又对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让社会监督成为习惯,一是可以规范引导风气,二也提高了选官的效率。
许劭出身于世家大族,年轻时便才学出众,为人清高、有节操,喜欢品评人物,因“评价既中肯又精准至极”被许多人赏识。《后汉书》言许劭“有高名”,但也提及其恃才傲物,与兄长不睦导致“拖更少更”的事实。
评论家自然也要有被别人评价的觉悟,蒋济认为许劭有失公允;诸葛恪在写给陆逊的信中说“许劭不过一喷子而已”;葛洪更是直接骂许劭结党营私!但总体说来,“月旦评”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孔尚任在《桃花扇》所言,“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
许劭身为知名评论家,其实并不喜欢“指指点点”,也并非谁都能得到许劭的评价。阿瞒为此便大费周章,屡次低声细语“讨封”又送礼,仍不得评。利诱不成便威逼,许劭不堪其扰,无奈道“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终于满意离去,得到名家评价的阿瞒不久后便被举孝廉,曹操未来的各项事迹也都印证了许劭的“奸雄”谶语。
工作状态下的许劭专业性十足,从他对老乡们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许劭谈论陈蕃"峻则少通"(性格严厉,不圆通);家族继承人袁绍,去濮阳令归,衣锦还乡再加上他的身份地位,本应该敲锣打鼓大操大办,可袁绍忌惮许劭的嘴皮子,选择轻车简从回家;隔壁颍川的模范人物陈寔也被许劭称为"广则难周"。
对割据一方的群雄,许劭同样不客气,评价陶谦“外慕声明,内非真正”,是个爱慕虚名胸无大志的小人;评价袁术“豺狼,不能久矣”,是个自私残暴的短命鬼——当真不怕事大。
当然,对于真正的俊才,许劭也不吝夸奖,评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也的确成了曹魏的三朝元老;评荀靖和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荀家“二龙”也凭借出色的品德与才学获得了世人的认可。
看似模棱两可,实则精确地把握了“主人公”的性格,以及阐明了此类性格所能达到的成就以及可能引发的缺陷,许劭“人精”也!能达到如此高度,离不开广博的见识以及独到的眼光,东汉末年首席评论家非他莫属。“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刘禹锡的这句诗用在他身上十分贴切。
文本作者:Tears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