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古代生产力落后,军事物资都十分匮乏,而三国时期,天灾横行,人祸不断,自然粮草物资更为短缺。如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优秀的统帅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今天我们讲的故事,就是诸葛亮因粮于敌的战略高光时刻。
诸葛亮北伐除了要面对曹魏这个强敌,“缺粮”始终如影随形,有时恐怕比魏军更难缠。蜀汉的经济重心是成都平原,北伐的前线是渭河流域上游,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大军的粮食供应一直非常困难。司马懿十分清楚诸葛亮这一致命弱点,经常坚守不出,一个字就是“耗”,希望耗到最后诸葛亮粮尽退兵,不战而胜。
诸葛亮1~5次北伐路线图
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进伐魏,司马懿率张郃、费曜等将迎战。
兵出祁山,诸葛亮发现魏军早已准备,不过他十分清楚《孙子兵法》说的“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三石”,理所当然地要挖空深思“就地取粮”,作战目标有了:如今已深入敌人腹地,必须掠夺敌人的粮草补充自己。我们长途跋涉,粮草供应不足,不过我估计陇上的小麦已经成熟,我们可以派兵秘密到此地抢割小麦。”
计议已定,诸葛亮留下王平等将留守祁山大营,亲率姜维、魏延等部将直奔上邽。
此时,司马懿亲领大军赶到祁山,准备和蜀军决战,但是蜀军只是闭门不出。司马懿心生疑虑,此时又听到消息有一支蜀军部队已经向上邽而去,立刻恍然,引军救上邽。
诸葛亮火速前往上邽后,守城的费曜以为是蜀国偏军骚扰,果断出城,但魏延、姜维皆为当世勇将,费曜大败于敌手。诸葛亮趁机令手下军队抢在司马懿援军到达之前,将陇上新麦全部割收,送往卤城打晒。
司马懿棋差一招,失去了陇上新麦的粮草补给。心有不甘之下,和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准备偷袭蜀军,夺回新麦,生擒诸葛亮。
而诸葛亮却早已算计好司马懿的想法,安排魏延、姜维、马岱等骑兵将领,埋伏在卤城东西麦田之中。魏军刚一到达,伏兵四起,蜀军主力也趁势从城中杀出。司马懿大败于卤城,在副将保护下狼狈逃回大营。
《三国演义》第101回“出陇上诸葛妆神,奔剑阁张郃中计”中,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这次战略战术博弈有着“神话”般描写——诸葛亮用缩地法运走了陇上新麦。
实际上,诸葛亮这次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胆大心细、声东击西,在司马懿主力全部进攻祁山大营的时刻,诸葛亮敢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城,亲率大军奔司马懿大营上邽,打败守军后拿到了粮草补给,又算准了司马懿心有不甘,想夺回新麦的决心,在卤城埋伏重兵,最终让司马懿吃了大亏。
而诸葛亮此役重用的王平、姜维、马岱、魏延等将,皆在战斗时发挥出色。精兵强将的基础保障,这场战役的胜利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率土之滨最新赛季《竭地烽镝》中,粮草补给这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产区的玩法下,更突显重要。如北伐前线陇西郡,属于产粮大郡,长期都是魏蜀争夺的重点区域,在游戏中,产区的争夺,成为了赛季各方势力博弈的重点。
而产区战略争夺的加剧,自然离不开精兵猛将作为核心基础,游戏中,以地方为基础的“特色兵种”,很快就能出现展示。
王平作为“无当飞军”的统帅,擅山地作战,防御城池,属于中国最早的“特种兵种”之一,留守营寨重任多委任王平部。而马岱则为西凉铁骑自马超之后的又一统帅,是领骑军的优秀将领,擅于平原奔袭。
新兵种、新模式、新战略,究竟谁能在竭地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