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故事】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正是出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今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

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国都城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


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娟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设下伏兵,以逸待劳,作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赵国之围很快化解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的战例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绕道敌人背后打击他,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所以,刚骑过去营救赵国的时候,孙膑对田忌劝说道:要解开纠结杂乱的绳结,不能掌拍拳打,要阻止打架。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趁虚而入。打仗要攻击敌人的要害和空虚部位,使对方受到形式的阻碍和限制,不能继续进行军事行动,这样战争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这也就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所说夫兵形象,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事,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文本作者:海南贪玩官方

266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