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法解读】曾经的冷门技能“兵无常势”如今变成了香饽饽

三国志战略版兵无常势好不好?兵无常势是三国志战略版中适合普攻法系输出的战法,那么兵无常势适合给谁用,有什么优缺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战法介绍战法定位:依赖普攻的,谋士向稳定输出、治疗战法战斗中,自己累积进行第3次普通攻击时,对攻击目标造成谋略伤害(伤害率120%~240%,受智力影响),并治疗自己(治疗率90%~180%,受智力影响)

深度解析

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个兵法为名的战法,按理是很受欢迎的。但是这个战法S1就已经出来了,但是一直冷门,随着S2赛季兵书的出现,战场上逐渐有兵无常势的身影,但依然鲜少,真正爆发是在肉弓、吴枪和魏法骑阵容的出现,兵无才被大量使用。
兵无常势是依靠普攻的被动战法,表现极其稳定,并且有输出、有治疗,面面俱到,十分适合法师,特别是带有奇正相生兵书的法师。
关于战法的伤害和治疗效果:一般来说3次普攻就有240%伤害率以及180%的治疗,以转化率来替代,治疗本身与敌方伤害率也是互相抵消的,合在一起有420%的转化效率,受智力加成。正常8回合下,普攻8次,只需其中有1回合触发奇正相生,便能达到9次普攻,也就是触发兵无常势3次,这个条件还是比较容易达成的,虽然我没有算缴械跟控制的情况,但是我也没有按奇正相生的几率来算触发连击的次数。这个姑且当作是一个正常状态的输出,约1260%转化率,这个量是非常可观的。
我们往常的印象中,用武通神、士别三日都是十分强大的战法;而现在这么一看,兵无常势在伤害、治疗总和的数值方面甚至还要超越他俩(但是兵无依赖普攻,除了虚弱、伪报,还怕缴械、震慑,会使得战法向下限降低)。这仨战法的共同点,就是都很稳定,缺点就是需要回合来慢慢造成伤害。另外,兵无常势即使被缴械、震慑了,兵无也会继续累计普攻,也就是总能打出伤害、治疗;一般来说能打出2次兵无常势,就能获得跟用武、士别,比较相近的效果。

搭配思路

比较常见的,就是太史慈携带兵无常势了,这个里边还有个发展的历史。太史慈本来不带兵无的,后来因为克敌制胜、当锋摧决这种功能型战法太需要连击了,太史慈也就发展出了法刀形态(我个人比较喜欢物尽其用,玩优势发挥到极致路子,不喜欢物理将的身材去走法系。但是玩儿嘛,存在即是有理。不过有一说一,这种法刀面对法队是很难取胜的,因为智力不够输出),也就顺理成章的拥有了兵无常势来做输出补充,以及自我治疗。
法刀出现之后,似乎万物都可法刀,吕布都有走法刀的,仗着有3.04武力成长的蛮勇非勇(我也试过,有趣倒是十分有趣)。其中孙权就是另一个典型法刀代表(一般来说这种身材比较均衡的武将,才有这种法刀的可能性)。后来新出的沮授,按理也是可以走法刀的,不过很少见到有人这么带,似乎不强(沮授本身是辅助他人的,而兵无又恰好比较适合主将,所以有的情况玩不到一起)。法刀的共同点,就是有很强的辅助效果,都是为了突出战法的功能性,而又恰好碰到战法是谋略伤害,为了不完全牺牲输出才走的法刀。
抛开这两个不谈,后面发展出了诸葛亮、陆逊带兵无的,也很常见。这个路线,就是大家正视这个战法的开端。用它来跟用武通神、士别三日一起组合、互换,或是抛掉那些主动战法,使得队伍变得异常稳定、健壮,来获取战斗优势,就是这个路线的用处所在。
携带者的共同点:一般都是主将,因为需要生存能力;另一个就是高智力,放大战法效果,同时稳定自己的输出。

文本作者:人生当潇洒

本文转载自人在三国大有可为,侵权请联系删除!

347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