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将台】升天子之阶,立不世之功!太史慈的野望!

说到三国以骁勇出名的武将,大多数人会想到吕布,或许还有关二爷和张飞,或许张辽、典韦也有不少人喜欢,而吴国,除了坚、策、权三位主公外,最让人喜欢的除了甘宁,大概就应该是太史慈了。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这是他毕生的志愿。
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大丈夫的故事。


01
年幼时,太史慈就十分的好学。
约莫二十岁时,他便担任了本郡奏曹史。
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结案的判决多以先让有司知事者较有利。其时本州的奏章已先发去有司处,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当选了使者。
他很好的完成了委托,但因此也成为州家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避居于辽东。
02
初平四年,北海相孔融闻知此事,十分称奇,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
适逢孔融为对付黄巾军,出屯于都昌,却被黄巾军将领管亥所围困。
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母亲与他提及此事,希望他去帮助为贼所困的孔北海。于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后,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
当时贼围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更要求他出兵讨贼。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
面对重围,孔融想求救于平原相刘备,然贼围甚密,城中无人愿出重围。
只有太史慈请求一试。
孔融先是不允,认为突出重围太难,太史慈言明情势危急,多番劝说,孔融方才同意。
其后,太史慈严装饱食,待天明之后,便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引著两骑马自随身后,各撑著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
外围下的贼众皆十分惊骇,兵马互出防备。但太史慈只引马来至城壕边,插好箭靶,出而习射,习射完毕,便入门回城。
明晨亦复如此,外围下人或有站起戒备,或有躺卧不顾,于是太史慈再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再入门回城。
又明晨如此复出,外围下人再没有站起戒备,于是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重围中顾驰而去。待得群贼觉知,太史慈已越重围,回顾取弓箭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因此无人敢去追赶。
就这样,刘备在得到太史慈的报信派出了援兵,然而真正救下孔融的,还是太史慈。
太史慈携3000将士支援被黄巾军包围的孔融,单人持弓,将孔融救出重围,其弓箭术之精湛由此可见一斑。
后孔融后称太史慈为其少友,他的勇猛也渐渐为人所知。
03
兴平二年,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
自太史慈离开辽东回来后,未与之相见,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视刘繇,未去而孙策已攻至东阿。
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因此只令太史慈侦视军情。
及至神亭,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同遇上孙策。
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惧上前相斗,正与孙策对战。
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与此同时,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
直至双方的援兵陆续赶到,两人方才各自回营。
04
建安元年,刘繇命张英、樊能与东渡而来的孙策军对抗,但是不敌孙策的大军而败。
之后刘繇率领同乡的太史慈与孙策对抗,但也因中计而大败。
孙策见慈后,即为其解缚拜,并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豫章,其部下士众万余人无人可附,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
左右皆言:太史慈必北去不归。
然孙策别具信心,送太史慈至昌门,后太史慈如期而归,孙策愈加信任他。
05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
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
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
太史慈的射术十分闻名,其曾随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贯穿手腕,更反牢牢钉在楼棼上,围外万人无不称善。
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以箧封之,内无多物,而放了少量当归,寓意太史慈应当向其投诚,其见重如此。
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
06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患重病而亡,享年四十一岁。
死前,他的遗言流传至今: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是的,流传至今的是前半句,但后半句才是太史慈的重点。
他虽有所成就,但并未达到他心中的预期。
尾声
太史慈的骁勇和智谋,都是毋庸置疑的。
英年早逝的他,未曾将他的才华尽显,而如今,机会来了。
无双乱世风云涌动
太史慈悍勇回归
你愿与他携手共战吗
点击预约《真・三国无双 霸》


即可与太史慈共当大丈夫
立不世之功,成无双霸业!

文本作者:帐号已注销

55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