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一般而言,3A大作的DLC是作为补充剧情或扩展新地图新玩法而存在,很少会有DLC的内容赶上正传作品的存在,然而超过35个小时体验内容的《刺客信条:英灵殿》第二年度DLC《末日曙光》就以超级丰富的剧情内容成为育碧今年年初值得关注的新作品。
相信很多人对于北欧神话更为生动的理解,大多来自于诸如阿斯加德、约顿海姆这些耳熟能详的地名或是经典神话故事诸如“诸神黄昏”等桥段,除了影视作品和书籍之外,游戏对于北欧神话的着墨也是你放称霸我登场,今天我们评测的《刺客信条:英灵殿》2022年首个大型DLC《末日曙光》亦是如此。
有别于《刺客信条:英灵殿》首个季票中提供的《德鲁伊之怒》与《围攻巴黎》所不同的是,这次育碧在《末日曙光》中所提供的不仅仅在于全新可探索的区域与一段段气势磅礴的剧情内容,经过短短几个小时的体验,就足以看出这次《末日曙光》所呈现的内容体验更趋向于育碧对未来《刺客信条》系列发展的一些新思路与新变化。
无论是《起源》、《奥德赛》还是去年我们就已经体验过的《英灵殿》,育碧在整个《刺客信条》系列中之于神话系列或者神话本源的探讨,透过者三部曲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既有原本那些神话故事体系中的经典内容,亦有经过解构与变化之后的新体验,尤其是进入神话体系之后的《刺客信条》系列,在超现实的大背景之下,为玩家呈现出了更为丰富,也更为超脱的游戏体验。
仅就这一点而言,《末日曙光》在跳脱出爱尔兰和法兰西西部地域的现实场景之后,将玩家的目光和角色本身拉入到了北欧神话中的九界瓦尔特阿尔海姆,而玩家本身也将以奥丁的身份展开一次全新的旅程。如果说你在去年并没有体验《刺客信条:英灵殿》,即使是从现在开始以《末日曙光》为切入点进行游戏,官方也通过了一系列方式允许你先体验这个大型的DLC,待完成奥丁的故事之后再回过头进行本体的体验,也是一种不错的游戏方式。
从剧情延伸性的角度来看,育碧通过首个季票中提供的两个DLC《德鲁伊之怒》和《围攻巴黎》进一步为玩家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主角艾沃尔及其氏族的成长经历,并且通过两款内容叙事与挑战难度各有特色的DLC,进一步让玩家对游戏本身的玩法内容和故事加深印象,而伴随着主体故事的推进,《末日曙光》奥丁线也成“草蛇灰线”状态而不断埋下伏笔的做法,事实上已经让不少玩家对这个新DLC产生了兴趣,继而也让《刺客信条:英灵殿》本身的生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延续。
在《末日曙光》中,玩家所扮演的奥丁得知自己的爱子巴德尔被苏鲁特绑架后,便带领弗丽嘉前往瓦特阿尔海姆展开救子行动。随着主线剧情的逐步推进,玩家将跟随奥丁的视角了解到冰火巨人这两大种族之间为何产生矛盾,在面对不死火巨人苏特鲁的挑战与拯救儿子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为神的奥丁也同样拥有着多样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变化,对于剧情的解读与呈现,自然也成为了《末日曙光》最大的看点之一。
连同史诗一般剧情同步打造的,是《末日曙光》别具一格甚至说与本体天差地别一般的场景与美术设计,远景雄伟的山脉连绵起伏,进出郁郁葱葱的树林和耸立在山巅的巨大宫殿行程了强烈的反查,当每一个玩家漫步与游戏当中,都会被这壮丽的景色所吸引,与《末日曙光》史诗般的剧情所呼应,带给人相当震撼的感觉。
除了游戏故事足够吸引人之外,《末日曙光》最大的卖点,来自于育碧对于新装备“夺魂护腕”的探索与创新。“夺魂护腕”能让奥丁在击杀敌人后,可以夺取特殊能力的装备。在游戏中,玩家能够获取共五种特殊能力,分别是渡鸦之神力、约顿海姆之神力、穆斯贝尔海姆之神力、重生之神力和寒冬之神力。这些神力在激活后,能够为玩家的战斗风格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强化了在潜行或者直面敌人时更多的可能性,当玩家尝试不同的神力时,也必然将体验游戏所带来的风格上的直接变化。
比如夺魂护腕可以允许玩家扮演敌人的样子,成为火巨人或者霜巨人,甚至是可以避免一些环境伤害,诸如岩浆等。再加上渡鸦之神力可以让奥丁化身渡鸦,完成高空盘旋侦查或是快速赶路之余,甚至能允许玩家从空中完成俯冲刺杀,总而言之,《末日曙光》并不限制玩家对于夺魂护腕使用上的可能性,玩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调整神力的使用范围,尽可能的扩展游戏的体验内容。
总结:
以一个DLC的评价体系来看待《末日曙光》,显然这部扩展之作是带着足够的诚意而来。作为一段单独讲述奥丁故事线的独立剧情,育碧很好的表现出“诸神黄昏”这段经典北欧神话发生前,在奥丁身上所发生的的一切,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再踏上拯救孩子的路上,游戏很好的刻画了一个神和一个父亲双重身份之下奥丁复杂的内心变化,单从这一点而言就绝对令喜欢北欧神话体系的玩家们直呼过瘾了。
从新增内容和游戏体验架构的层面来看,《末日曙光》也突破了以往DLC的惯例,将新的武器和全新的“夺魂护腕”系统纳入其中,再加上更为强悍的敌人,就足以让接触《末日曙光》的玩家耐心揣摩,尤其是夺魂护腕的出现,将极有可能为今后《刺客信条》系列的革新注入新鲜血液。
文本作者:游戏海贼王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