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奉,字承渊,“出道”甚早,相比于其他熟读兵书的将领,他能够升到偏将军的位置,靠的纯是在前线冲杀,接的也都是“斩将夺旗”这档子高危任务,论起疮痍满身,也只有孙权的王牌保镖周泰能压其一头了,怼起“江东鼠辈”,也得先把丁奉排除在外!
熬呀熬,三国时代慢慢推演,明星逐渐凋零,终于在252年,孙亮即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丁奉升任冠军将军,封都亭侯。根据记载,丁奉最早应当在甘宁手下当差,而甘宁早在据此40多年前就已投靠孙权,即便丁奉在束发之年就上了战场,如今最起码也已近耳顺之年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丁奉的辉煌战绩,仍待书写。
好活不怕晚,东兴之战,丁奉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即将来到,仲谋逝世新主刚立,魏国兵发十五万,三路伐吴,主力部队七万人直逼东兴。
赤壁之战大胜后,吴国与魏国之前摩擦不断,但各有胜负,江东各部逐渐地偏向于以守为攻。北边来了诸葛诞,南边顶上了太傅诸葛恪,当其他参谋还在执着于“家长里短”时,丁奉却能从现实主义出发,指出敌军从许昌、洛阳调离大量兵力而来,绝不会无功而返的客观事实。
先发制人才是正道,丁奉深谙兵贵神速的道理,请命带三五千人马赶到前沿要地,走舸蒙冲速度较快,水路乘风两日即到,丁奉派兵占据徐塘作为基地,探查魏国(此时名义上还是曹家天下)前营,发现敌军正在温酒食肉,好不快活!
丁奉下令“丢盔卸甲”,持短兵器轻装上阵,正值隆冬,大雪飞舞,魏营斥候发现了端倪,却当做是一场滑稽表演,并未警惕。谁知丁奉来真的,“立功领赏的时候到了!”老将带头冲锋,吴卒士气高昂,杀得敌军措手不及,落荒而逃。怎奈何水网密布,浮桥通路有限,踩踏的、落水的,乱成了一锅粥,恰逢吴国吕剧的部队赶到,联手合击打扫战场。此役,丁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进爵都乡侯,职称也变成了灭寇将军,当然,最大的功劳还是被总指挥诸葛恪捞了去,第二年直接加封为丞相,不过丁奉并不需要着急,他的日子还长着呢。
北方,因不满正始之变后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或者说是在朝堂之上过于为难,投诚东吴,成了魏将的不错选择。255年,文钦来降,丁奉随大将军孙峻到寿春接应,于高亭震慑追兵,跨马持矛直刺阵眼,斩首数百,这可是实打实的战绩,古来征战几人可得?两年后,老熟人诸葛诞亦来降,丁奉轻车熟路地解围接应,又通过出色的表现受到封赏,这次的职位是左将军,一个正牌的重号将军来之不易啊。
新吴主孙休算是明君,与权臣孙綝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丁奉虽文化水平不高,但阅历丰富谋略过人,向上呈递了借祭祀邀约孙綝,用亲兵将其围杀的方案,行动果然见效,丁奉也凭此大功坐上了武将的顶点——大将军之位。从无名小卒到帝国之柱,丁奉走到了自己出身和能力的极限,妥妥一个励志典范,他的成就,也无愧虎臣之名!
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暴戾残忍,丁奉对其有扶立之劳,多了些锦上添花的名头,但孙皓性情不定,往日看在老臣的面上隐忍不发,待丁奉去世,便引出陈年往事来彻底清算。丁奉曾经规正圣意、出征扑空、商讨班师的种种,此时都成了压垮他名节的一根根稻草,更何况孙皓时常怀疑丁奉有废掉自己的谋划,借着有人告状,杀丁奉子温,流其族。
2019年,在南京幕府山南麓,发掘出的几个墓室确定归属于丁奉家族,堂堂一代名将,却与20年前便简宜安葬的妻子草草合葬,墓室的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也远低于同级别水准(朱然墓等),不免令人感叹,但这也正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其中出土的单侧马镫更是深具历史价值。
丁奉老将迟暮,从意气风发随主公打下基业,再到世事难料数不尽的勾心斗角,即便到最后位高权重如他,也难以拥有想要的结局,望着天际划过的流星,感受着身边一个个旧友的离世,想必丁奉,也是孤独的吧。
文本作者:小丸子大人